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东莞市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时间:2024-05-14 06:12:4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05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东莞市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


东府办〔2005〕102号



关于印发东莞市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市人事局、财政局、机编办《东莞市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试行)》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东莞市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东莞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工作,保障用人单位和聘用人员的权益,有利于我市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我市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用人单位是聘用人员的管理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聘用人员,是指服务于本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列入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序列,以合同形式聘用,不担任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从事技术性或辅助性工作的人员。

第四条 聘用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符合聘用岗位所需的资格条件。

第五条 聘用人员所从事工作不能涉及国家秘密。

第六条 聘用人员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指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员,第二类是指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和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第三类是指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和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第四类是指具有助理级职称的人员和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生,第五类是指一般业务及勤杂人员。

第七条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实行职责、能力与效能相一致和精简的原则。

第八条 人员招聘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拟定使用聘用人员计划。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拟定使用聘用人员计划,包括聘用原因、聘用人数、经费开支形式、聘用人员类别、岗位以及本单位人员编制使用情况等。用人单位应于每年9月向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申报下一年度的使用聘用人员计划。

  (二)审定使用聘用人员计划。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人事局和市财政局按照解决单位缺编和确因工作需要的原则,审核各单位的使用聘用人员计划,于每年12月底前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招聘聘用人员。聘用人员的招聘由用人单位负责,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类人员的聘用须经由市人事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才能签订劳动合同。同等条件下,现职编外人员优先考虑聘用。

  (四)办理聘用手续。由用人单位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明确聘用期限、双方的权利义务、薪酬待遇、合同变更、解除、违约责任等,而且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并由市劳动部门鉴证。劳动合同期为1年,期满后可根据市编委核定本单位下一年度使用聘用人员计划情况进行续聘,每次续聘期限为1年。临时性工作,可按课题、项目或工作需要签订短期合同。聘用人员办理聘用手续后,应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聘用人员与用人单位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双方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申请仲裁或诉讼。

第九条 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或聘用人员应当提前30天通知对方。

第十条 聘用期间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对聘用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续聘的依据。

第十一条 市财政局根据市编委核定各单位的聘用人员数、聘用人员的类别拨给经费,标准分别是:第一类人员每人每年9.5万元、第二类人员每人每年5.5万元、第三类人员每人每年4.5万元、第四类人员每人每年3万元、第五类人员每人每年2万元。上述经费标准包括聘用人员的薪酬、缴纳社会保险费及公用经费的开支。聘用人员经费由市财政局按上述标准每月拨给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各类聘用人员的经费供给标准,合理确定聘用人员的薪酬。除特殊情况外,上调的幅度原则上不能超过市财政经费供给标准的20%。超出财政供给部分,由用人单位从公用经费中调剂解决。

今后,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用工薪酬变化等情况,对各类聘用人员的供给标准作适当调整。

第十二条 聘用人员的薪酬。用人单位按月发放聘用人员薪酬,薪酬标准由用人单位确定,但应遵循以下原则:用人单位发放给每个聘用人员全年的薪酬(含奖金和补贴)及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总金额原则上不低于财政核拨该类人员经费标准的80%。

第十三条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类人员具有的专业技术职称必须符合与所在岗位从事的工作性质,才能享受相关薪酬标准。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已签订劳动合同的聘用人员办理各项职工社会保险。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聘用人员按比例支付。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为聘用人员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个人所得税及有关税费。

第十六条 各用人单位每年1月20日前要将本单位上一年度实际使用聘用人员的数量、类别、薪酬发放、社会保险购买情况报市财政局。

第十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各镇(区)参照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东莞市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分类、经费标准表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市宣武区居住小区管理试行办法》的批复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京政发[1992]85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市宣武区居住小区管理试行办法》的批复




宣武区人民政府:
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宣武区居住小区管理试行办法》,由你区发布施行。


1992年12月19日



北京市宣武区居住小区管理试行办法
(1992年12月1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
年 月 日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发布)

第一条 为加强居住小区的管理,建立和维护整洁优美、舒适方便、文明安全的居住环境,根据本市有关法规、规章,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本区行政区域内按照统一规划新建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危旧房改建区(以下简称居住小区),均按本办法管理。
不属上款范围的旧有楼房居住区,可参照本办法管理。
第三条 区人民政府领导全区的居住小区管理工作。日常工作由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
区人民政府所属各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居住小区管理工作。
区规划、房管、环境卫生、园林、市政、公安、公安交通、工商行政等管理机关,应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支持、协助街道办事处对居住小区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居住小区的开发和建设,应符合市、区总体规划,按规定配套建设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方便生活,便于管理。
区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参与本辖区内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查。
第五条 居住小区工程竣工,由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街道办事处、开发建设单位、房屋产权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整体验收。整体验收合格的,移交街道办事处按本办法管理。
居住小区整体验收前部分交付进住的,必须具备基本住用条件,并经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当地街道办事处批准。
第六条 居住小区由街道办事处组织建立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的组成一般以房屋产权单位为主,房地产管理部门、居住小区内的在住单位和派出所、居民(家属)委员会等派代表参加,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房地产管理部门或房地产专业公司为主组成。
第七条 管理委员会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监督下,负责本居住小区日常事务的管理,有权组织制定和实施管理制度和公约,组织居民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活动。
第八条 居民应支持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服从管理,遵守各项制度和公约,自觉维护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秩序。居民有权对居住小区的服务和管理提出批评和建议。
居民进住居住小区时,应同管理委员会签订协议或责任书。
第九条 围封、改装楼房的阳台、平台或外廊,必须经管理委员会同意,由产权单位或委托居民(家属)委员会统一组织进行。
为便利居民生活和居住小区管理,确需增加建筑、设施的,由管理委员会提出,经所在街道办事处审查同意后,按规划管理的审批权限办理。
禁止私搭乱建各种建筑、设施。
第十条 环境卫生实行清扫保洁责任制。道路、绿地等公共场所,由管理委员会组织清扫保洁;居民楼内的公用部位,由居民(家属)委员会组织清扫保洁;各单位(包括集贸市场)内部和“门前三包”责任地段,由该单位负责清扫保洁。
第十一条 园林绿化设施和市政、环卫、邮政等公用设施,由管理委员会组织房屋产权单位、在住单位管护,也可组织专人管护。
第十二条 治安保卫和防火安全管理,由管理委员会在公安机关协助和指导下,组织居民、房屋产权单位、在住单位共同实施。
车辆必须在管理委员会划定的地点停放。
第十三条 区人民政府设立居住小区管理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由居住小区的开发建设单位按总投资的一定比例一次或分期交付,由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安排使用。
市政、环卫等公用设施的运行和维护费用,由有关部门按规定安排和拨付。
第十四条 管理委员会对不遵守居住小区管理制度和公约的居民,有权予以批评教育;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有权制止或劝阻,并报告街道办事处或有关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
对为居住小区的管理与服务作出突出贡献,或见义勇为,敢于同不良现象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居民,由管理委员会或街道办事处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五条 管理委员会对居住小区管理工作中属于规划、房管、环境卫生、园林、市政、公安、公安交通、工商等行政管理机关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有权要求各该机关处理,或报告街道办事处协调处理。
各行政管理机关对街道办事处和管理委员会提出的事项,一般应在15日内处理或给予答复;对敷衍塞责、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街道办事处有权提请其上级机关或区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应追究领导人或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十六条 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应认真执行本办法,模范遵守居住小区的管理制度和公约,廉洁奉公,热心为居民服务。对做出显著成绩的,由街道办事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派出单位予以撤换,并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十七条 街道办事处管理居住小区的工作,列入目标管理内容,区人民政府实行考核。对工作突出的,给予表彰;对管理不力的,给予批评;对严重失职的工作人员,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十八条 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本辖区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报区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宣武区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自宣武区人民政府发布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5)22号 二○○五年四月四日


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局部大气施加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趋利避害目的的活动。近年来,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抗灾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缺乏长远规划、科技水平不高、统一协调和指挥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干旱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现象增多,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仅是农业抗旱和防雹减灾的需要,而且是水资源安全保障、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的需要,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效益和水平。

二、坚持统筹规划,搞好科学论证。要认真组织科学论证,按照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建设性能优良的监测和作业设备及设施的要求,提出分期目标、任务和措施,编制“十一五”全国和地方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三、充分挖掘潜力,提高作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已建气象基础设施,挖掘现有设备和设施的潜力,发挥高射炮、火箭发射装置等地面作业设备和飞机联动作业的作用,提高人工增雨、防雹和消雾等方面的作业能力。要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租用飞机的利用率,增强人工增雨的作业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开发已建新一代天气雷达的有关功能,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服务。

四、突出工作重点,加强人工增雨。要将缓解严重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作为今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重点。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要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加大作业力度,增加降雨量。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跨省区、跨流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大力支持严重缺水地区的人工增雨工作。

五、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人工影响天气属于公益性事业,资金投入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工增雨的投入力度,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划的要求,安排部分国债投资用于新一代气象雷达建设。

六、加强科研和科普工作,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针对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进行科研攻关。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要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重点科研课题,通力协作,联合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和试验。要对人工影响天气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益。要积极推广和应用现有科研成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

七、健全规章制度,确保作业安全。要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作业安全保障机制。要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作业设备的管理,严格操作程序,保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及时、安全、有效。

八、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充分发挥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咨询评议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落实各项措施,保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