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北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

时间:2024-07-25 14:29:4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29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北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民政府


北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的通知



北政发[2004]23号


市辖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现将《北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北海市人民政府
二00四年四月二十日

北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管理,维护城市环境卫生,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扩建、拆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铺设或修缮供排水、供电、燃气、通信等地下管网工程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在排放、运输、中转、回填、消纳等环节的处置管理均在本规定范围执行。
第三条 北海市建设委员会是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的行政主管部门,北海市环卫处具体负责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公安、交通、规划、房产、市政、园林、环保等部门要各司其职,配合市建委及环卫部门搞好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的义务。
产生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本规定承担处置的责任;对乱堆、乱倒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监督、举报的权利。

第二章 渣土管理机构的职责
第六条 北海市环卫处在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方面的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处置管理。
2、制定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规划和计划。
3、审核各类建设工程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堆放、回填计划,依法核发处置许可证(以下简称处置证)和办理发放有关证件。
4、统一调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余缺,对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堆放、回填、运输进行监督管理。
5、管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固定倾倒场。
第七条 北海市环卫处在核发有关证件时,须在受理之日起5日内签发或说明不签发的理由。

第三章 处置管理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堆放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因建设等特殊需要,需临时堆放或异地处置的,应在工程开工前向环卫部门申报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计划,签订环境卫生责任后,再按规定到相关部门办理工程报批手续。
第九条 需异地处置或者回填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单位和个人,应在开工前7日内向市环卫处申请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计划,如实填报渣土的种类、数量、运输线路、运输工具和时间等事项,并与市环卫处签订环境卫生责任书,领取处置证。
第十条 为便于对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监控和管理,建筑垃圾的运输可委托市环卫处或运输单位和个人有偿运输,运费可按市场价格协商收费,运输车辆统一颜色和标志,服从市环卫处管理。
第十一条 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时要随车携带处置证,运输车辆严格按批准的时间和路线行驶,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在指定的固定倾倒场倾倒。
第十二条 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管理,严禁车辆夹带泥土上路,运输期间,施工现场出入口至街道l00米的距离内设专人保洁,运输途中不得漏撒、飞扬、污染环境。
第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维修或装饰房屋和其他设施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生产量在l0公斤以内的由环卫处收集,l0公斤以上的,按上述规定办理处置手续。
第十四条 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固定倾倒场由市建委、国土局、规划局负责选址定点,由市环卫处具体负责管理,各类运输车辆进入固定倾倒场,要服从场地管理人员的指挥,按要求倾卸,场地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倾倒,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并对弃置的渣土及时平整,保持场地的环境整洁。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取得市环卫处核发的处置证后,向承运单位或个人办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托运手续;承运单位和个人必须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在指定的倾倒场地倾卸,并取得倾倒场地管理单位签发的回执,交托运单位以备市环卫处查验。
第十六条 运输单位和个人在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时,自觉配合市环卫处管理。处置证不准借用、转让、涂改、伪造。
第十七条 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的具体收费项目及其标准由财政、物价部门依法核定,收入专项用于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和管理。

第四章 罚 则
第十八条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办法》,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按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1、违反本规定第八、九条,未经核准擅自乱堆乱倒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责令其补办手续,限期清除,恢复原貌,并处以l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2、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造成道路被污染的,除责令其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和清理被污染的道路外,按污染面积处以每平方米15元以上40元以下的罚款,但最高罚款不得超过l0000元。
3、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单位或个人维修、装修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生产量超过10公斤但又不按规定向市环卫处申报办理处置、乱堆乱倒的,处以1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4、对不按指定路线、地点清运和倾倒建筑垃圾、工程渣土,除责令清除倾倒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外,并处以1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5、其他损害市容和环境卫生行为的,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九条 本规定由市建委委托市环卫处执罚。罚款在20元以内的,由执法工作人员出示执法证件,出具处罚决定书当场执行;罚款超过20元的,由处罚单位出具处罚决定书,被处罚者应按指定地点和期限缴纳罚款和接受处理。
本规定的罚款一律使用市财政局监审的票据,罚款按国家规定上缴国库。
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60日内向市政府或自治区建设厅申请复议,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既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由处罚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二十一条 建筑垃圾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出示证件,秉公执法;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是指施工单位和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修缮等过程中,所产生的余泥、余渣及其他无害物。
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是指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排放、运输、中转、回填、消纳、管理的各个环节。
固定倾倒场是指由市环卫处管理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堆置场。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及其在执行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建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2004年5月1日起执行。



东莞市商品质量监督抽查暂行规定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


东府[2004]22号
关于印发《东莞市商品质量监督抽查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市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东莞市商品质量监督抽查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市工商局反映。

东莞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三月八日
东莞市商品质量监督抽查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提高我市商品质量水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据国务院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商品质量监督抽查暂行办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商品质量监督抽查,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委托法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我市各类商品交易场所经销的商品质量进行抽查,将抽查结果如实向社会公布,并对抽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第三条 我市的商品质量监督抽查,由东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称市工商局)统一组织。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组织的涉及到我市的商品质量监督抽查,由市工商局协助实施。
第四条 市工商局定期组织常规的商品质量监督抽查;遇突发特殊事件或群众投诉热点进行临时性抽查。

第二章 抽查的范围和内容

第五条 范围包括:
(一)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
(二)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商品;
(三)消费者、有关组织投诉问题比较集中的商品;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抽查的商品。
第六条 场所包括:
(一)有固定场地、设施,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各类场所;
(二)提供商品的各类服务消费场所。
第七条 内容包括:
(一)商品进货凭证是否合法有效;
(二)商品名称、包装、装潢是否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是否侵犯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
(三)商品标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在商品上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四)说明书及其他宣传资料是否符合商品的实际状况,是否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五)是否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是否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
(六)是否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
(七)是否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前款所指的商品标识包括:
(一)商品检验或检疫合格证明;
(二)中文标明的、真实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三)需要标明商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表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四)限期使用的商品,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商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六)易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储运中不能倒置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其包装质量符合相应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标明储运注意事项;
(七)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标示标注要求。

第三章 抽查的程序

第八条 市工商局根据市场状况和监管工作需要,以及市消委会、行业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和检验机构的建议,制定抽查计划,并委托承检单位制定具体抽查方案。
第九条 承检单位根据抽查计划制定具体抽查方案,包括:明确检验项目、检验标准、检验方式、合格界限和综合判定原则;确定抽样数量、地点、方法、封样和运送方式;时间安排和经费预算等。
第十条 市工商局对承检单位的具体抽查方案进行审定,并向承检单位下达《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委托书》和《商品质量监督抽查通知书》。
第十一条 承检单位依据《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委托书》和经审定的抽查方案组织实施抽查。承检单位抽查人员持《商品质量监督抽查通知书》及相应资格或身份证明证件,到商品经销单位以购买的方式抽取送检样品;抽样过程要有详细记录,抽查人员和被抽查单位应当在《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单》上签字、盖章;被抽查单位是市场的,市场主办单位负责人也应在抽查工作单上签字、盖章。
第十二条 被抽查单位拒绝或拖延抽查的,抽查人员可持抽查委托书,请求被抽查单位所在地工商分局予以协助;被抽查单位仍然拒绝或拖延抽查的, 抽查人员应在抽查工作单上如实记录。
拒绝监督抽查的单位,应在媒体上予以曝光,由市工商局依法对其进行处罚,并对其实施强制监督抽查,所需费用由该单位承担。
第十三条 抽查的商品应当在商品经销单位经营场所或仓库内随机抽取。抽样数量除要保证满足检验之需外,还要保留足够备份样品。
第十四条 承检单位在抽样结束后,应将《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单》留给经销单位1份,寄生产(供货)企业1份,寄经销单位所在地工商分局1份,寄市工商局1份。生产(供货)企业认为样品不是本企业生产(供货)的,应在15日内提供足够的证据;商品经销单位应提供该样品的进货凭证及供货单位真实的名称、地址。
第十五条 商品抽查不向被抽查单位收取检验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承检单位应严格遵照有关标准进行检验判定,出具检验报告,对检验结果进行综合汇总,对不合格项目要分析原因,按要求写出抽查工作总结,并将检验报告和工作总结上报市工商局。
被抽查单位是否存在违法行为,由市工商局依法予以认定。
第十七条 承检单位在检验过程中不得受理相关单位或个人对检验情况的询问,在向市工商局报送检验报告和工作总结之前,不得向被抽查单位和生产(供货)企业泄露检验结果。
第十八条 市工商局收到检验报告后,对检验结果进行分类,将《检验报告》和《商品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送达书》分送有关被抽查的单位,包括商品经销单位和生产(供货)企业。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市工商局应责令商品经销单位限期停止销售有关商品,待后处理。被抽查的单位对抽查结果有异议的,可在接到《商品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送达书》之日起15日内,向市工商局书面提出申请复检;逾期未提出的,视为承认检验结果。

第四章 复检和再检的程序

第十九条 商品经销单位或生产(供货)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并申请复检的,应向抽样地工商分局提交《商品复检申请书》,抽样地工商分局签署意见后,送市工商局审定,市工商局依据国家检验标准的复检条件和有关规定安排复检。
第二十条 市工商局安排复检的,应及时向原承检单位下发《复检委托书》,承检单位复检的样品应为原来抽检时的备份样品;复检项目与原检验项目相同。
第二十一条 承检单位复检完毕后,应出具复检报告。经复检证实原检验结果有误的,应即改正并免收复检的检验费;原检验结果正确的,应予维持并由申请复检者支付复检的检验费。
第二十二条 承检单位将复检报告上报市工商局,由市工商局根据检验结果和有关情况作出复检结论,并书面通知申请复检者和承检单位。
第二十三条 商品质量抽查不合格,商品经销单位承认检验报告的结果,并予以整改后要求再次检验的,应在提交整改报告的同时提交《商品再次检验申请书》,经抽样地工商分局签署意见后,报市工商局审定。市工商局根据实际情况委托原检验单位进行再次抽查,检验样品和检验费用由商品经销单位支付。

第五章 抽查结果的处理


第二十四条 市工商局根据承检单位的检验报告和工作总结,作出商品质量监督抽查通报和说明,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未经市工商局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外界透露抽查情况。
第二十五条 销售不合格商品的,由市工商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广东省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销售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不合格商品的,依法从重处罚。
在流通领域抽查发现的商品质量问题,属生产企业的商标、广告违法行为、商标侵权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所致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商品质量问题属于生产环节所致的,移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十六条 不合格商品经销单位应向市工商局提交整改报告。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应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对产品质量的规定和产品所执行的标准进行,保证抽查结果真实、可靠。
第二十八条 相关单位和人员应严格遵守商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纪律和规定。参与抽查的工作人员,对抽查目录和被抽查单位要严守秘密,不徇私情。对于抽查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要严肃处理。检验机构应及时、如实地上报抽查情况;对虚报、瞒报商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的,在媒体上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责任。
第二十九条 被抽查单位要积极配合抽查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设置障碍。对影响抽查工作正常进行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十条 被抽查单位不得利用抽查结果进行商品广告宣传。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由市工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江西省审计条例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


江西省审计条例


(2012年9月27日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审计对象与审计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收支审计

  第二节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

  第三节 公众资金审计

  第四节 企业事业组织和金融机构审计

  第五节 其他事项审计

  第三章 审计计划与审计实施

  第四章 审计结果与审计整改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审计监督,规范审计行为,维护财政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监督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地方国有、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和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条例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条 审计机关对地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较大的地区或者重点部门、单位设立派出机构。

  派出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

  第六条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绩效审计,对被审计单位配置、使用、利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

  第七条 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时,有权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发现有违法等情况的,应当移送有关主管机关依法追究责任。

  第八条 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九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并依法接受监督。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第十条 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未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的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特定审计事项,审计机关可以提出专项经费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按照规定予以安排。
第二章 审计对象与审计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收支审计

  第十一条 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的情况,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预算收入的情况,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下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对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二条 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

  (一)财政部门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向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批复预算的情况、本级预算执行中调整情况和预算收支变化情况;

  (二)预算收入征收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省人民政府的其他有关规定征收预算收入情况;

  (三)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年度预算、用款计划,以及规定的预算级次和程序,拨付本级预算支出资金情况;

  (四)财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财政管理体制,拨付和管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情况以及办理结算、结转情况;

  (五)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执行年度预算情况;

  (六)国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地方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情况和预算支出资金的拨付情况;

  (七)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行专项管理的预算资金收支情况;

  (八)政府性债务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绩效情况;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预算执行情况。

  第十三条 审计机关对本级未纳入预算管理的下列其他财政收支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一)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的财政资金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支情况;

  (二)本级各部门管理和使用的财政资金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支情况;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四条 审计机关对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

  (一)预算经费收支、结余和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二)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其管理情况;

  (三)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四)资金使用绩效情况;

  (五)与财政收支相关的业务活动情况;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五条 审计机关对下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

  (一)执行国家财政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情况,建立和完善财税制度情况,推进和完善各项财政改革情况,财政体制运行情况;

  (二)财政预决算编制情况;

  (三)财政部门按照规定批复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决算情况,各部门按照规定批复所属各单位决算情况;

  (四)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办理各级财政收入征收、划解、拨付、调度情况;

  (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管理、使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情况;

  (六)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情况;

  (七)政府性债务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绩效情况。

  第二节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

  第十六条 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下列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一)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以及其他财政资金的建设项目;

  (二)未全部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建设项目;

  (三)政府以项目或者土地、矿藏、水流、森林等资源融资,或者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依法给予政策优惠的公益性建设项目;

  (四)法律、法规、规章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政府投资建设项目。

  第十七条 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

  (一)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情况;

  (二)资金来源、使用和管理情况;

  (三)预算、概算执行情况;

  (四)单项工程结算情况;

  (五)竣工决算和资产移交情况;

  (六)项目绩效情况;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八条 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代建单位可以在招标文件中载明或者与承接项目的单位在合同中约定,建设项目被纳入审计项目计划的,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

  第十九条 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时,可以对直接有关的设计、施工、招标代理、代建、勘察、监理、采购、供货、检测、咨询等单位取得建设项目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

  第三节 公众资金审计

  第二十条 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下列公众资金的财务收支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一)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金以及扶贫、抚恤、救灾、防灾等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其他专项资金;

  (二)来源于境内外的货币、有价证券和实物等各种形式的捐赠资金;

  (三)社会公益性募集资金;

  (四)住房公积金、保障性住房资金、征地拆迁补偿资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公共资金。

  第二十一条 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公众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

  (一)基金、资金的征收、分配、使用和结余情况;

  (二)基金、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绩效情况;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二条 审计机关可以对公众资金使用单位与公众资金直接有关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可以对相关单位、个人进行调查。

  第四节 企业事业组织和金融机构审计

  第二十三条 审计机关对国有、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

  (二)收入、成本、费用情况;

  (三)利润及其分配、使用情况;

  (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出让转让情况;

  (五)依法缴纳税费和国有资本收益情况;

  (六)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四条 审计机关对地方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

  (一)预算经费的收支、结余和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

  (二)非税收入、生产经营收入等财务收支情况;

  (三)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和处置情况;

  (四)举借债务筹措资金情况;

  (五)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五条 审计机关对国有、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地方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

  (一)贷款等资产业务情况;

  (二)存款等负债业务情况;

  (三)表外业务情况;

  (四)收入、成本、费用情况;

  (五)利润及其分配、使用情况;

  (六)依法缴纳税费情况;

  (七)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

  审计机关对前款规定以外的地方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由省人民政府决定。

  第五节 其他事项审计

  第二十六条 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

  (一)项目、物资和资金的申报情况;

  (二)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绩效情况;

  (三)物资和资金的发放、使用和管理情况;

  (四)本级人民政府要求审计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七条 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对取得财政资金的民办企业,以及私立医院、民办学校等民办非企业组织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报、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

  (二)运用财政资金的项目绩效情况;

  (三)依法缴纳税费、非税收入情况;

  (四)本级人民政府要求审计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八条 审计机关应当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及其他资源环境事项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

  (一)资源环保资金的征收、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

  (二)资源环保项目的建设和绩效情况;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国际公认的会计、审计准则,对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

  (一)财务报告编制和会计资料管理情况;

  (二)遵守合同协定和资金来源、拨付、核算情况;

  (三)资金管理、使用、偿还借贷和绩效情况;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三章 审计计划与审计实施

  第三十条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审计机关备案。

  第三十一条 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审计机关之间对审计管辖范围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审计机关确定。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可以直接进行审计,但是应当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第三十二条 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项目审计前组成审计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编制审计方案,并在实施审计三个工作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第三十三条 遇有下列特殊情况,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

  (一)办理本级人民政府交办,协助查证,以及信访、举报等重大、紧急事项的;

  (二)被审计单位或者有关人员涉嫌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资料,转移、隐匿有关资产或者串通提供伪证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

  (三)其他特殊情况。

  第三十四条 对于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计机关可以依法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一)涉及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的;

  (二)事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单位的;

  (三)事项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的;

  (四)其他适宜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的。

  第三十五条 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法定的程序,遵循相应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十六条 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下列情况或者资料:

  (一)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

  (二)预算执行情况;

  (三)决算、财务会计报告;

  (四)与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的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

  (五)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情况;

  (六)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和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审价报告、验资报告以及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其他业务报告;

  (七)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会议纪要资料;

  (八)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三十七条 被审计单位应当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拒绝、拖延提供或者谎报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二)拒绝、阻碍审计机关检查本单位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和资产;

  (三)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

  (四)转移、隐匿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

  第三十八条 审计机关在政府预算执行、税收、社会保险等重要领域实施联网审计,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

  审计机关可以对政府重大宏观政策执行情况、重点投资项目建设情况以及重点专项基金、资金、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书。

  第三十九条 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时,有权对被审计单位运用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相关业务活动的信息系统进行检查。

  审计机关在检查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系统时,可以利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现有功能或者采用其他计算机技术和工具。审计机关在检查中应当避免对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造成损害。

  被审计单位运用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相关业务活动的信息系统应当具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数据接口;未设置符合标准的数据接口的,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及时将数据转换成能够读取的格式输出。

  第四十条 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

  审计机关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审计机关工作,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第四十一条 审计机关依法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账户的,应当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发的协助查询单位账户通知书;审计机关依法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存款的,应当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的协助查询个人存款通知书。

  有关金融机构应当协助审计机关查询,并提供证明材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负有保密义务。

  第四十二条 审计机关依法封存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和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的,应当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发的封存通知书,并在法定的期限内依法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证明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后解除封存。

  在被审计单位正在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有关资料或者正在转移、隐匿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等紧急情况下,需要当场实施封存措施的,审计人员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审计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审计机关负责人认为不应当采取封存措施的,应当立即解除。

  对封存的资料、资产,审计机关可以指定被审计单位负责保管,被审计单位不得损毁或者擅自转移。

  第四十三条 审计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后,应当出具审计报告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审计机关应当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并出具审计决定书。

  对依法应当由有关主管机关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事项,审计机关应当及时出具审计移送处理书,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

  第四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下级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上级审计机关可以责成下级审计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第四章 审计结果与审计整改

  第四十五条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报告、绩效审计结果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报告。

  审计机关对审计中发现的涉及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应当加强分析研究,并在前款规定的报告中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十六条 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的下列问题和事项,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等方式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一)涉嫌重大违法犯罪的问题;

  (二)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政策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关系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四)关系信息安全的重大问题;

  (五)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问题;

  (六)其他重大事项。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必要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整改情况组织跟踪检查。

  第四十八条 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对审计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违法违规或者违纪行为依法依纪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立案情况及查处结果书面告知审计机关。

  第四十九条 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机关履行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检查机关应当加以利用。

  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结果应当作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改进预算编制和绩效管理、考核的依据。

  绩效审计结果应当作为政府及有关部门考核、评价、奖励或者行政问责的依据。

  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审计结果应当作为建设项目预算调整、竣工决算报告编制、财务决算批复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依据。

  第五十条 审计机关可以就有关审计事项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五十一条 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整改督查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整改。

  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期限和要求,将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审计建议落实情况以及其他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审计,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单位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建议,加强审计整改。对重大审计事项及审计决定的整改和落实情况,及时组织专项督查,并通报督查结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者拒绝和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被审计单位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处分的,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逾期不提请政府裁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责令限期执行审计决定;

  (二)通知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扣缴款项或者采取其他处理措施;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四)建议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四条 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审计结果严重失实的;

  (二)故意隐瞒重大审计事项的;

  (三)未按照审计程序实施审计导致重大问题未被发现的;

  (四)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

  (五)违反审计纪律、廉政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其他违法违纪的行为。

  审计人员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依法予以追缴、没收或者责令退赔。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